華北“煤改氣”作為國家“藍天保衛戰”的關鍵環節,其實施進度和運營狀況一直備受市場關注。過去幾年“煤改氣”工程在推進過程中一直面臨著三個痛點:一是省內管輸費和區域內轉供代輸費居高不下,增加城燃公司采購氣成本以及終端用戶用氣成本;二是采暖季天然氣價格上漲未能及時、合理地傳導給終端用戶,導致“保供”的社會責任擠占了城燃企業合理利潤,影響了城燃公司參與“煤改氣”工程的積極性;三是上游“先征后返”的做法占用了下游城燃公司大量資金,提高了城燃公司的財務成本,擠占其利潤空間。隨著近期各項政策出臺,上述三個痛點將即刻根除。
近日,河北省發改委發布《關于進一步規范天然氣價格政策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明確提出進一步完善天然氣價格形成機制,規范省內短途管輸和區域內轉供代輸環節收費,完善價格聯動及配氣價格機制,并規定了居民“煤改氣”采暖用氣和居民日常用氣價格標準。困擾“煤改氣”燃氣企業多年的行業魔咒有望逐一化解。
智通財經APP從各地城燃公司了解,往年入冬前,下游城燃公司需要根據與上游簽訂的氣量在門站價格基礎上加價約40%向上游預付購氣款,待供暖期結束后根據上游核定的氣量進行結算,而多付價差的返還往往一拖再拖甚至未能得到合理結算。這種“先征后返”的不公平之處在于,下游城燃公司對“煤改氣”居民采暖氣量的核定缺乏話語權,只能被動接受;另一方面,高價預付氣價也占用了城燃企業的大量資金,增加了城燃企業實施“煤改氣”供應的成本,而且上游拖欠城燃企業的返還款數額越滾越大,遲遲得不到解決。
此次河北省新政對城燃公司來說,猶如一顆“定心丸”,該政策明確要求上游氣源企業嚴格落實政府指導價的陸上管道天然氣供農村“煤改氣”采暖用氣,門站價格按居民用氣價格執行,進一步消除上游企業“先征后返”的做法。同時,財政部也在近日明確了將繼續對河北農村地區清潔取暖運用給予資金補助,建立起取暖運營補貼長效機制,加大“煤改氣”方面的投資力度。可以預見的是,隨著河北地區居民用氣價格的規范和補貼政策的持續存在,未來“煤改氣”將迎來空中加油,用氣量將出現爆發式增長。
另一方面,由于冬季天然氣門站價格上漲未能及時足額順價,以及省內管輸費和區域內轉供代輸費收費過高,導致下游“煤改氣”運營企業的售氣毛差遠低于區域內城市燃氣項目水平,影響城燃企業參與“煤改氣”這一利國利民工程的積極性。為解決這一問題,推動國家清潔能源在北方農村地區的普及和使用,在河北省發改委發布的《通知》中,提出建立價格聯動及配氣價格形成機制,將與配氣業務相關的投入、成本等因素,納入配氣價格統籌考慮,取消一切不合理收費;而在轉供代輸環節中,切實減少供氣環節,并核定轉供代輸費最高不超過0.06元/方,取消沒有實質性管網投入或不需要提供輸氣服務的加價。比如,石家莊在其準備出臺的《管道天然氣轉供代輸價格方案》(征求意見稿)中對該市范圍內的轉供代輸費用核定在0.03元/方-0.08元/方中間,與之前動輒0.1元/方甚至0.2元/方的代輸費相比,城燃公司的供氣成本將出現大幅下降。隨著氣價聯動和中間環節費用的進一步下降, 理順“煤改氣”供氣價格終成為現實,市場對“煤改氣”運營企業盈利能力的擔憂也將迎刃而解。
值得一提的是,該《通知》中還強調了居民“煤改氣”采暖用氣和居民日常生活用氣,一律執行居民生活用氣價格。上游氣源和下游供氣企業均不得以居民氣量不足等名義擅自限供、停供、減供或提高價格,要確保居民用氣充足供應、價格穩定。在“保供保價”政策的推進下,氣源將得到更有力保障,進而推動農村“煤改氣”供氣量的穩定增長。
過去四年多,“煤改氣”工程在華北地區快速推進。從五大城燃公司發展戰略和農村接駁用戶規模看,中國燃氣(00384)無疑是響應國家政策、推進農村“煤改氣”戰略最積極的城燃公司。據各公司年報數據顯示,中燃“煤改氣”高達792萬戶,遠超其他四家同行之總和。從整體發展戰略中可以看到,相較于新奧、華潤等熱衷于城市燃氣項目的城燃企業,中燃在擁有最多城市項目的基礎上,擴展到新的市場,早在2017年就開始開拓農村“煤改氣”用戶市場,
新聞熱點
新聞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