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邢紅霞、張韌,中建政研集團雙碳領域專家委員會副主任)
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問題的日益嚴重,碳減排已成為世界各國共同的任務。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家,也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和挑戰。
2020年9月22日,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習近平總書記向全世界鄭重宣布——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明確我國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和時間節點。
碳達峰,指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歷史最高值,經歷平臺期后持續下降的過程,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轉降的歷史拐點。實現碳達峰意味著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與二氧化碳排放實現“脫鉤”,即經濟增長不再以增加碳排放為代價。因此,碳達峰被認為是一個經濟體綠色低碳轉型過程中的標志性事件。
碳中和、凈零排放、氣候中性,這三個專業術語經常出現在氣候變化相關的新聞里,這三者有什么聯系和區別呢?
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IPCC)特別報告的詞匯表,碳中和是當一個組織在一年內的二氧化碳排放通過二氧化碳去除技術應用達到平衡,也可稱為凈零二氧化碳排放;而凈零排放是當一個組織的一年內所有溫室氣體(以二氧化碳當量衡量)排放量與溫室氣體清除量達到平衡;氣候中性則是當一個組織的活動對氣候系統沒有產生凈影響時,就是氣候中性(或氣候中立)。
總而言之,碳中和目標只與二氧化碳有關,而凈零排放目標包括所有溫室氣體,氣候中性目標還要考慮其他影響(例如來自飛機凝結軌跡的輻射效應)。對大多數公司來說,碳中和、凈零排放和氣候中性的含義可以視為一樣。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立足我國能源資源稟賦,堅持先立后破,有計劃分步驟實施碳達峰行動。”
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個目標的兩個階段,與十九大提出的“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高度吻合。
2021年3月15日中央財經委第九次會議,習近平主席強調,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黨中央經過深思熟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要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
對外:碳達峰、碳中和是中國承擔大國責任和總體外交的需要,國際合作的重要領域。
對內:碳達峰、碳中和是自身現代化建設和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通往“美麗中國” 的必經之路。
2021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2021年10月24日,國務院印發《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這兩份文件作為“1+N”政策體系的頂層設計,明確了雙碳工作的主方向和主要目標。
《意見》內容用數字總結如下:
3新: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3個關系:發展和減排、整體和局部、短期和中長期;5個原則:全國統籌、節約優先、雙輪驅動、內外暢通、防范風險;5個方面三個階段的目標:2025、2030、2060(非化石能源20%-25%-80%);11個領域35條政策措施。
《意見》提出,到 2025 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比 2020 年下降 13.5%;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 2020 年下降 18%;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 20%左右;森林覆蓋率達到 24.1%,森林蓄積量達到 180 億立方米。
到 2030 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 2005 年下降 65%以上;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 25%左右,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 12 億千瓦以上;森林覆蓋率達到 25%左右,森林蓄積量達到 190 億立方米,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峰值并實現穩中有降。
到 2060 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 80%以上,碳中和目標順利實現。
作為“N”政策體系的代表,國家已發布多個重點領域內的指導性政策。例如,能源領域,2022年10月9日,國家能源局印發《能源碳達峰碳中和標準化提升行動計劃》;工業領域,2022年8月1日,工業和信息化部 國家發展改革委 生態環境部《關于印發工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的通知》;城鄉建設領域,2022年7月13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 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印發《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