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氫能以其卓越的技術和生產實力成為全球氫能領域的關鍵參與方。2023年8月,國家標準委、國家能源局等六部門聯合印發《氫能產業標準體系建設指南(2023版)》,作為首個國家層面氫能全產業鏈標準體系,《指南》將促進產業鏈上下游標準的協同,創新技術與標準的協同,從而推動中國氫能市場更好更快地發展。
氫能作為一種重要的清潔能源,在“雙碳”目標的戰略引領下,產業發展迅速,吸引著大量資本積極涌入氫能賽道。根據CIC灼識咨詢數據,2023年前三季度中國氫能行業股權融資數量累計達32筆,已超過2022年全年融資筆數,氫能行業投資活躍。
在此背景下,CIC灼識咨詢重磅發布《中國氫能行業藍皮書》(下文簡稱《報告》),該報告不僅系統梳理了中國氫能行業的產業鏈,同時深入剖析了多個氫能產業環節的市場規模、驅動因素、競爭格局和代表性公司等行業關注重點。
氫能行業正迅速崛起,為能源領域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氫能作為綠色、低排放、高能量密度的能源形式,成為多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主要路徑之一,為此各國紛紛規劃氫能產業戰略。中國亦從國家及地方層面出臺多個氫能產業扶持政策,力爭構建更清潔、可持續的能源體系。預計2027年中國氫能產值將超過1.6萬億元人民幣,接近全球的50%。
來源:中國氫能聯盟,IEA,CIC灼識咨詢
持續探索更清潔的制氫路徑,以改善中國當下能源結構
2022年,中國氫氣年產量接近3,800萬噸,占全球氫氣產量的37.1%。雖然中國氫氣產量高,但由于目前能源基礎盤為煤炭,導致碳排放較高的灰氫仍是主要的制氫方式。隨著中國不斷追求低碳零碳目標,制氫路徑將向以綠氫為主,藍氫為輔的更加清潔的方向發展。綠氫方式中目前發展較為成熟的是電解水制氫,其中關鍵技術ALK(堿性水解電解技術)和PEM(質子交換膜技術)已經成功商業化。
氫儲運技術與成本協同發展,疊加加氫網絡構建,助力終端用氫便捷化
相較于液態和固態儲氫,高壓氣態儲氫以其便捷性和穩定性成為主要儲存形式,未來隨著低溫及有機液態存儲安全性提升以及儲氫成本的降低,將進一步豐富氫氣的存儲方式,拓展氫能在更多領域的應用。當下主流的高壓氣瓶運輸方式更適用于中短途和小規模氫氣運輸需求,中長期來看,管道運輸有望成為長距離和大規模氫氣運輸的首選。
加氫方面,盡管中國加氫站發展較晚,但發展速度迅猛,2018年到2022年中國加氫站由28座增至274座,年均復合增長率超過70%。加氫站的擴張降低了氫氣獲取難度,使中國終端用氫更加經濟、便捷和高效。
燃料電池成本持續突破,帶動中游燃料電池及下游交通與新興應用的增長
受燃料電池技術自研水平提升、本土原材料成本優勢以及下游需求持續增長的驅動,樂觀預計到2027年燃料電池系統裝機量最高可達9.3GW。電堆核心零部件技術研發呈現性能與成本優勢同步迭代的趨勢,如金屬雙極板就因性能和成本優勢成為當下的研發熱點。
氫能下游行業縱向深挖交通領域,橫向持續多領域探索
燃料電池汽車在能量轉換效率、使用效率和低溫性能等方面具有顯著優勢,特別適用于中長途、重載交通運輸,因此當前中國燃料電池汽車行業呈現“重商輕乘”的特征。目前,中國燃料電池汽車產業正在進入提速關鍵期。未來,隨著燃料電池汽車全生命周期運營成本的降低,預計將推動燃料電池汽車在乘用車領域的發展。而除交通動力領域縱向拓展外,氫能的商業版圖將進一步擴大,例如橫向擴展到氫能電源、氫儲能、熱電聯供等應用領域。
氫能行業的競爭格局
目前,氫能行業尚處于發展早期,但廣闊的市場前景與高增長潛力正在吸引越來越多市場玩家入局,各細分領域市場參與者基于玩家背景、技術路線或發展路徑等維度的不同,力爭在市場中獲得發展先機,成就領先地位。
熱點會展
新聞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