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之下,共建“一帶一路”的十年,也成了“一帶一路”沿線市場能源結構調整的十年,國際綠色合作逐漸深入的十年。中國技術、產品和經驗,正在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發展持續注入綠色動力。
由于能源結構調整是一項需要大量資金的工程,越來越多的銀行順應國際綠色低碳發展趨勢,參與到共建“一帶一路”的綠色發展中,提供資金支持、促進綠色金融規則制定、推動綠色金融創新進程并搭建起國際間綠色金融合作的橋梁。
綠色投資需求持續升溫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9月發布的月度氣候報告顯示,2023年有93.42%的可能性成為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尤其在中東地區,不少地區的氣溫更創下歷史紀錄,給民眾的生活帶來了諸多挑戰。而這些現象更引發了全球對能源問題的思考。
為了應對這一挑戰,中東地區的國家正努力尋求多元化的能源結構,以減少對石油和天然氣的依賴。例如,埃及已經啟動了《2050年國家氣候變化戰略》;沙特提出了“綠色沙特”和“綠色中東”倡議,宣布將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阿聯酋則推動了《2015—2030年綠色議程》的實施,并成立了綠色發展委員會,成為首個宣布碳中和戰略的中東產油國;卡塔爾、阿曼、巴林等國也相繼提出了碳減排、碳中和目標,并將應對氣候變化與工業多元化發展結合起來,致力于實現綠色發展。
能源結構調整的需求不僅發生在中東地區。
南非能源系統正經歷巨變,南非政府已經做出減排承諾:到2030年,完成3.5億噸至4.2億噸的二氧化碳減排;到2050年達成碳中和。東盟地區也致力于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和該地區的可持續發展,《東盟共同體愿景2025》強調當前和未來環境保護、適應和應對氣候變化、綠色技術和發展等區域重點。
對于綠色投資的需求,也隨著能源結構調整需求的增長而水漲船高。
渣打銀行(中國)有限公司副行長,企業、金融機構及商業銀行部董事總經理魯靜表示,近年來在走訪“一帶一路”沿線市場時發現,“綠色、可持續、低碳轉型”是企業、機構、政府最關心的問題。越來越多的企業意識到綠色轉型不是一個可選項,而是必選項。
▲渣打銀行(中國)有限公司副行長,企業、金融機構及商業銀行部董事總經理魯靜
國際能源署近期發布的《世界能源投資報告》顯示,2023年全球能源相關投資預計將達到2.8萬億美元。
為了支持這些國家的能源轉型需求,國際社會已經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為各國提供了自愿性減排目標(NDC),并鼓勵各國制定具體的氣候行動計劃。此外,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等國際金融機構也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資金支持和技術援助。然而,能源轉型所需的巨額資金仍然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魯靜認為,金融機構在綠色金融領域大有可為,尤其是在綠色金融標準的國際融合、轉型金融、綠色供應鏈等方面。她表示,“渣打將2030年作為一個重要節點。我們在集團層面計劃在2030年前調動3000億美元,用于綠色及轉型融資,并設置了一系列中期目標,來幫助企業實現綠色轉型。”
據悉,渣打是首家簽署《“一帶一路”綠色投資原則》(GIP)的英國金融機構,也是唯一一家連續四年獲得GIP獎項的成員機構。僅在2022年,渣打就參與了130多個“一帶一路”項目,項目總價值超過210億美元,其中大約40%的項目符合聯合國設定的可持續發展目標(SDG),如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垃圾處理、水資源項目等。
熱點會展
新聞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