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萬物互聯時代,物與物、物與人、人與人之間需要實現更多的互聯。在如此復雜多變的環境中,定位技術面臨著著更多挑戰和需求,需要不斷的創新和改進。唯有如此,才能滿足未來智能交通、無人駕駛和工業互聯網等領域的高精度定位導航要求,實現全時空、全時域、全空域、高精度、高魯棒的普適定位導航的目標。
“在國家安全、經濟建設和智慧社會等方面,都需要高精度的室內外定位導航,達到米級到亞米級的水平。”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災備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北京郵電大學教授鄧中亮如是說。
萬物互聯時代
亟待解決高精度定位難題
作為高精度、高可信定位導航的主要開拓者和學術帶頭人,鄧中亮從1996年就一直致力于無線通信網絡和定位技術相關研究。然而鄧中亮也承認,雖然相比之前,定位技術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是當前復雜的環境下,在使用定位導航的過程中,仍然會遇到一系列挑戰。
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災備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北京郵電大學教授鄧中亮
例如,在開闊空間情況下,設備可以接收到很多衛星信號,定位精準度就很高。但當設備在室內、高山、深谷等遮蔽和半遮蔽空間下,衛星定位導航無法實現精準的定位。這給定位導航系統帶來了一系列新的問題:是否能像通信一樣在任何地方都能進行高精度定位?
鄧中亮表示:“通常情況下,衛星定位導航在開闊空間下能夠達到米級左右的定位精度,但要滿足車道級的定位導航需求,則需要通過地基增強或星基增強的方式,額外配備設施來提高衛星定位導航的精度,從而達到分米級、亞米級甚至厘米級、毫米級的定位精度。”
然而,無論采用何種增強方式,都必須在衛星定位導航能夠正常定位的條件下進行增強。如果衛星信號都無法覆蓋的區域,例如室內、地下室這種環境就無法進行增強,因為增強系統只能覆蓋衛星信號覆蓋的范圍。
因此,室內外的定位導航技術都必須具備,才能滿足不同場景下的精確定位需求。然而,遮蔽空間和半遮蔽空間的環境非常復雜,不但衛星信號往往無法到達,而且可能被阻擋或干擾,這就產生了技術與需求之間的矛盾。當前定位領域面臨的問題是如何解決這種矛盾。
“5G+北斗深度融合
讓信號覆蓋更全面
由于衛星定位信號強度相對較弱、易受遮擋等環境因素干擾,特別是在遮蔽半遮蔽空間中,難以在室內進行定位。針對這個問題,鄧中亮及其團隊提出了“5G+衛星”的“通導融合”思路。
鄧中亮認為,可以將導航衛星這張網和無線通信這張網結合起來,以導航衛星為核心,再整合所有通信網資源,就可以形成一張用于定位服務的“天羅地網”,不再需要單獨去建設室內定位網。通過將衛星定位系統與無線通信網相結合,就可以提供更加全面和智能的定位導航服務。
實際上,從“十一五”開始,我國科技部已啟動“羲和計劃”,旨在解決室內定位的問題。對于衛星信號在遮蔽和半遮蔽空間的無法覆蓋的問題,由通信網絡對此進行補充覆蓋,從而實現室內外全時空的覆蓋。作為“羲和”計劃室內導航系統的主要負責人和學術帶頭人,鄧中亮通過多年攻關,目前已經形成幾百項自主知識產權和一系列關鍵技術。
如今,鄧中亮立足國家綜合PNT建設大局,帶領團隊開展了北斗+5G室內外無縫定位技術的研究,突破了異構系統融合定位難題,實現跨物理層的信號融合,使得天地一體定位精度進一步提高。鄧中亮如是說:“5G+北斗的融合可以滿足全覆蓋、高精度需求,相互賦能,彼此增強。”
熱點會展
新聞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