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臺介紹
勘探七號是目前國內先進、國際主流的JU-2000E型自升式鉆井平臺,集成化、自動化、可視化程度高。平臺最大作業水深122米,最大鉆井深度10668米,懸臂梁覆蓋范圍22.86米(縱向)±4.57米(橫向),作業環境溫度為-10~45攝氏度,額定最大載員140人。
□ 楊 涵 周賽杰
3月12日13時,由上海海洋石油局勘探七號承鉆的海域某調整井完鉆井深達7504米,較原紀錄提升1002米,標志著中國石化海洋鉆井進入7500米時代,海洋超深井鉆探能力和配套工藝有了新的突破。
挺進7500米以深的海底,需要耗費5只鉆頭、連接800余根鉆桿,穿透7套地層;井底壓力67.73兆帕,是家用高壓鍋運行壓力的近1000倍……這個深度的鉆探,對工藝設計、鉆井裝備、操作技能,都是一次艱難的綜合考驗。
一深帶萬難
此次完鉆的井屬于大位移井,井眼軌跡為S形。這種井的垂深大、水平位移大,大位移井技術是目前中國石化在海上滾動擴邊、快速建產的重要手段。鉆探大位移井的鉆頭并非直達目的層,而是如同“3D版貪吃蛇”,按特定軌跡精準穿梭,瞄著油層去、聞著油味鉆。
“海域大位移井僅占開發井總數的15%,但油氣產量占比卻達到32%。相比直井,大位移井性價比高,但鉆進難度更大。以扭矩這個衡量難度的重要指標來說,該井最大扭矩達65千牛·米,相當于用1米杠桿撬動4輛小轎車的力才能使鉆頭旋轉起來。”勘探七號平臺經理周賽杰說。
按照國際通用標準,井深超過6000米即為超深井,鉆井難度隨著鉆井深度呈指數級增長,泵壓高、扭矩高、懸重高,鉆探井超深、水平位移超大、裸眼井段超長的“三高”“三超”挑戰,是鉆探這口井時面臨的一道道坎。
井底起鉆噸位為265噸,相當于用一根直徑0.5米的鋼絲繩,支撐起5架C919大飛機的重量,難度可想而知。由于鉆穿層系多,若出現壓差卡鉆,可能導致井眼報廢,造成極大的安全風險和經濟損失。因此,鉆井隊在作業前進行了充分的技術交底,摸透每套層系、每個井段的“脾氣秉性”,根據不同地層巖性更換適配鉆頭,調整鉆井液配比,保證每一米進尺都安全穩定。
此次二開套管裸眼段長4349米,是勘探七號平臺截至目前所鉆探的73口井中裸眼段最長的井。“超長裸眼段,意味著出現井壁坍塌、套管粘卡、井漏等復雜狀況的概率高。”鉆井隊隊長雷新明說,“平臺人員在開鉆前就對鉆井關鍵設備進行了專項維護保養,作業期間安排專人坐崗值班,保證設備安全運行。”
如果把鉆井液泵比作鉆井的“心臟”,那么井眼、鉆井液和巖屑分別是“血管”“血液”和“垃圾”。隨著鉆井深度增加,需要提高大排量鉆井液的攜砂能力。鉆井隊完成了3臺泵9個6英寸缸套的更換工作,保證鉆井液連續循環,防墜沉砂,使井眼清潔通暢。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承鉆這口最深井的勘探七號是由我國自主建造的自升式鉆井平臺,最大作業水深122米,最大鉆井深度10668米,自2016年投產以來,總進尺達26.5萬米,在高難度大位移井作業中積累了豐富的鉆井、完井、修井一體化經驗。
作為挺進深藍的“大國重器”,勘探七號平臺配備了國際先進的動力、鉆井、井控和升降系統,生產更“智慧”、管控更高效,是中國石化目前最先進的海上石油鉆井平臺之一,已10次打破中國海油海上最短鉆完井周期紀錄,擦亮了海域作業的“金字招牌”。
這些高科技智能化的裝備都藏在哪兒?井架上的雙電機大功率頂驅最大輸出扭矩達128千牛·米,最大轉速達220轉/分鐘,“tool face”工具面模式能精確調整鉆具旋轉角度并進行自動鎖定。司鉆房內配有自動鉆進系統,是平臺的“智慧大腦”,司鉆只需設定好參數,系統就能夠集中控制頂驅、鉆井絞車、貓道機、泥漿泵等大型鉆井設備,相比人工更精準高效。鉆臺上配有離線接立柱功能,可實現邊打鉆邊接鉆具,相比傳統接立柱,平均每4500米能節省近30小時。平臺的DIS系統(電子安全防碰報警系統)好比給設備加了“電子圍欄”,防止作業中因人工誤操作產生的設備碰撞、損壞等。泥漿泵配有電子安全閥系統,當泵壓達到設定的最大值時能自動降低脈沖,防止憋泵,有效保證鉆井作業的安全性。
作業人員也是提質增效的關鍵一環。工程隊伍具有甲級資質,平臺從副司鉆、司鉆、鉆井領班到平臺經理等各崗位人員加強井下故障復雜預控工作,在防漏、防卡、防噴等各環節提前做好相應處置預案。在JSA風險分析會上,為提前評估施工風險,技術人員通過“海上融合共建黨支部”與甲方、第三方認真細致地做好技術交底,同時積極總結以往作業中遇到的復雜工況相關經驗,以精細的操作方法和過硬的鉆井服務水平保障每一次作業高效安全。
技術,打開深海寶藏的密鑰
前方叩問深藍不停,后方科研攻關不止。每一次高效鉆探的背后,都離不開精密復雜的鉆井工藝設計,對于中深海鉆井更是如此,一套完整的鉆井設計包括工程地質風險評價、機具能力分析、井眼軌跡及井身結構設計、鉆井液設計等10余個環節。近年來,海洋油氣資源持續滾動勘探開發,大位移井作業正向著水平位移5000~8000米、完鉆井深7000~10000米進軍,這對工程設計和技術革新提出了更高要求。
2020年前,上海海洋石油局的海上大位移井作業有過一段沉寂期,由于實施井次少、鉆井周期長、作業成本高、復雜情況頻發,科研人員一度望“油”興嘆。為解好“海上大位移井”這道難題,上海海洋石油局抽調精銳力量,成立專家組和現場支持小組,以解決各類難點和消除隱患為突破口,對前期實施的大位移井認真復盤,對惡性卡鉆事故井敢于“刮骨療毒”,并積極向系統內外同行取經,不斷完善整改提升方案。
同時,為鑄就中深海鉆探的科技“利劍”,科研人員不斷解放思想,在工程設計優化、井筒工作液改進、降摩減阻等方面孜孜求索,打出一系列科研攻關“組合拳”:設計階段,采用“擬懸鏈線+圓弧”軌跡設計技術,即模仿兩端固定自然下垂懸鏈線的形式設計軌跡,有效降低摩阻、縮短進尺;淺部井段,建立坍塌周期模型預測井眼安全裸露時間,“大扭矩馬達+PDC(聚晶金剛石復合片)”的鉆具組合提升機械鉆速55.72%,將海水開路鉆進深度提升到3000米;中部花港-龍井組井段,優選封堵劑增強井壁穩定性,解決雜色泥巖井段垮塌問題,三開井段延伸極限提升620米;深部高強度難鉆地層,針對不同抗鉆特性匹配相應鉆頭和提速工具參數,形成工區普適的提速鉆具組合模板。
技術的突破,增添了向更深層進軍的底氣。上海海洋石油局海上大位移井作業也實現了從“打不成”,到復雜地層“打得遠”、易塌地層“穩得住”、堅硬地層“破得開”、邊際儲量“夠得著”的重大跨越。2021年以來,大位移井作業平均機械鉆速提高84.06%,復雜時效降低74.8%,平均鉆井周期縮短37.09%,節約成本約1.8億元,新增動用儲量超100億立方米,相關攻關成果獲中國石化科技進步獎三等獎、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來源:中國石化報)
熱點會展
新聞爆料
圖片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