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油氣藏在斷陷盆地沉積層花狀斷裂體系內精確定位研究的是俄羅斯中央地球物理研究院齊穆爾基耶夫和他領導的團隊。他們利用三維地震技術在西西伯利亞盆地葉特-普羅夫油田侏羅系勘探中獲得了探井成功率100%的實踐成果。他們于2005年~2008年間相繼部署37口探井并全部獲得工業油流,其中239號井獲得日產油700t、日產氣49×104m3的最高產量。
齊穆爾基耶夫等人開發的小斷距基底走滑斷層控制油氣模型,明確油氣分布在走滑斷裂帶1.5公里以內、儲層應力應變狀態不同決定其油氣產量不同。為石油勘探開發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如果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那么,100%的探井成功率則證明了幔源油氣理論的真理性。
幔源油氣上升的動力
杜樂天(1987)結合鈾礦地質實際,把地球排氣理論進一步深化提高,終于發展成為幔汁(HACONS)理論。把地球排氣作用定義為超臨界態地幔烴堿流體自地球深部自發向上、向外的輻射排放。
幔汁在地球內部是垂直分帶的,自深向淺順次如下:地核中儲存有巨量的氫;內核中有固態FeH存在;外核液態Fe中又可以溶解大量H、H2,這在冶金上早已熟知。內外地核的強大氫流是地幔流體的發源地及后盾。氫流向上輻射的驅動力是壓力差、溫度差、黏度差、質量差、密度差、濃度差。當氫流向上穿透下、中地幔時,會把大量分散的活性很大的陽離子(在高壓下它們從鎂氧化物及硅酸鹽晶格中被擠出并處于活化態)萃取并攜帶向上,其中最重要的萃取組分是Li,Na,K,Rb,Cs(呈氫化物形式),故稱此時的幔汁為氫型幔汁(H—HACONS);當H—HACONS繼續上穿到上地幔時,由于一路上萃取大量堿金屬而演化成堿型幔汁(A—HACONS)。上地幔軟流層(體)、異常地幔及玄武巖漿、金伯利巖等的成因皆取決于A—HACONS的滲入、富化和交代。當此地幔流體繼續向上進入地殼后則進一步演化為氧型幔汁(O—HACONS)。地殼中的低速體和酸性巖漿就是由它造成的。
幔汁理論較為完整地解釋了地球排氣的物質來源、動力來源和及其所引起的各種地質作用。這個理論所涉及的各個細節將對地球形成和演化研究產生重大推動作用。眾所周知,大洋沒有一塊前侏羅紀洋殼,地球正在經歷大規模不對稱膨脹。對大洋開裂和地球膨脹過程中物質和能量來源的深入探索,將有助于對地球排氣和地球形成與演化的理解。
已發現油氣藏的儲量供給
地球排氣或幔汁輻射是地球演化的必然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幔源油氣對將沉積盆地和已發現油氣藏儲量進行源源不斷地補充。
在門捷列夫時代,人們已經注意到了各油田產量遞減的事實,有人提出所有油田最終都會枯竭的看法。門捷列夫根據自己的研究提出:“至今在巴庫周邊的地下深處,仍在持續生成石油,這些石油起源于滲入地球內部深處的水,以氣態的形式通過地球深部所具有的裂縫到達上部地層,蓄積在石油儲層中”。“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巴庫油田存在著找到新的巨大的石油礦床的可能性”。他敏銳地觀察到,賓夕法尼亞的油田是向平面擴展的,從1859年起,擴展長度超過200俄里(約合200km);而和賓夕法尼亞產量相當的巴庫油田(年產量約50萬普特,約合8190t),則表現為油井的深度不斷加深,1880年時該油井深80俄丈(約合171m),到1902年已經達到150俄丈(約合320m)。
庫德梁采夫在1951年指出,因為巖漿中形成石油的過程在不斷進行著,古老的油氣通過擴散作用早已逸散消失,所以,所有的油藏,包括寒武紀地層中的油藏,都是年輕的油藏。并且,依靠石油才在地球上產生了生物,石油中含有生物所需要的一切化學元素,因此,石油不是來自有機物質,恰好相反,有機物質卻是來源于石油。
加利福尼亞海灣中部的Guaymas盆地熱液噴口石油14C年齡平均僅為4692a,證明石油正在生成。中國近海的PL19-3油田的天然氣沿垂直斷裂在不斷地逸散,而PL19-3油田卻仍有巨大儲量,表明自成藏以來一直有深部油氣補給。老油田產量超過儲量的例子如美國墨西哥灣尤金島330區塊油田于1971年發現,到1997年底已采出原油1.59×108m3,而當時計算的可采儲量僅4880×104m3,表明原油一直有新的補給,油氣組分也有變化;俄羅斯伏爾加—烏拉爾盆地的羅馬什金油田可采儲量20×108t,到2002年已累計產油30×108t。另外,格羅茲尼油區的一些油田(如老格羅茲尼、十月、馬爾戈別克等油田)累計采油量早已超過了可采儲量。
熱點會展
新聞爆料
圖片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