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kio0y"><sup id="kio0y"></sup></ul>
  • <ul id="kio0y"></ul>
  • <ul id="kio0y"><sup id="kio0y"></sup></ul>
    <strike id="kio0y"></strike>

    青海油田“雙復雜”勘探技術引領發展方向

    文章來源:
    字體:
    發布時間:2020-09-16

     (記者吉海堅 特約記者段國東)9月13日,青海油田英雄嶺區塊史上地震環境最艱險、施工面積最大、科技含量最高的三維地震項目,已累計采集1.1628萬炮。這個項目的啟動,為青海油田在英雄嶺構造帶推進立體勘探、實現勘探新擴展按下了快進鍵。

      英雄嶺位于青海柴達木盆地西部,平均海拔3200米,山巒起伏、溝壑縱橫、寸草不生,自然條件極其惡劣,因此被國內外石油勘探專家稱為“世界級勘探難題”和“地震勘探的禁區”。

      青海油田勘探事業部總工程師王永生說:“英雄嶺地表條件復雜、地下地質結構復雜,在野外選點布線、激發接收、室內靜校正、提高信噪比等極其困難,且投入成本更高。”

      歷經10年,青海油田聯合東方物探青海物探公司開展高海拔地區山地物探技術攻關,經受了信號弱、看不清、瞄不準三大技術挑戰,通過實施二期專項采集處理解釋一體化攻關,英雄嶺構造帶地震資料實現了質的飛躍,攻克了世界級地震勘探難題,引領了國內“雙復雜”地區地震勘探技術發展方向,獲得了4項關鍵技術。首創高密度成像理念與高覆蓋、寬方位、震檢聯合組合壓噪相融合的復雜山地三維地震采集技術,解決了英雄嶺復雜山地散射干擾發育、信噪比極低的難題,實現了柴達木盆地地震勘探無禁區。英雄嶺構造帶地震資料品質實現了“從無到有”的歷史性突破,地震資料信噪比提高3倍以上。

      創新雙復雜地區“真”地表地震成像處理技術。“真”地表地震成像處理技術,消除了由于時移造成的波場畸變和表層速度誤差,“真”地表理念貫穿靜校正——偏移成像整個處理過程,解決了復雜構造成像精度難題,地震資料實現了“從有到精”的進步。

      鹽相關復雜構造多信息綜合解釋技術。以斷層相關褶皺、鹽構造理論、井震結合為基礎,創新形成鹽相關復雜構造多信息綜合構造建模技術,厘清了鹽相關構造的地質結構。基于鹽相關構造理論,明確了英西—英中鹽上、鹽下構造形變特征及成因機制。

      高原“雙復雜”極低信噪比地震勘探技術。將高密度成像理念與高覆蓋、震檢組合有機融合,使英雄嶺地區地震資料信噪比提高150倍以上,首次在英雄嶺獲得勘探目標的清晰成像,地震勘探資料實現了“從0到1”變革性轉變,解決了深度域成像最核心問題,使英雄嶺地區圈閉驗證吻合率提升至95%,探井成功率由33%提高到65%。“高原‘雙復雜’極低信噪比地震勘探技術已經在塔里木、準噶爾、羌塘等盆地和尼泊爾等‘一帶一路’國家得到推廣應用,引領了全球復雜地區地震勘探技術的發展。”東方物探一級工程師吳永國說。

    熱點會展

    新聞爆料

    圖片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