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kio0y"><sup id="kio0y"></sup></ul>
  • <ul id="kio0y"></ul>
  • <ul id="kio0y"><sup id="kio0y"></sup></ul>
    <strike id="kio0y"></strike>

    DPI 3.2,潤土投資的專注與穩健

    文章來源:
    字體:
    發布時間:2022-12-14

    圖:潤土投資創始合伙人劉慧敏

    01 看好新能源、智能制造等行業的變遷及帶來的投資機會

    獅刀:能否簡單介紹下潤土投資?

    劉慧敏:潤土于2014年底注冊,2015開始運營。過去7年多,是潤土從0到1的一段路程。如今,基金已經走完一個周期,并且為投資人帶來了不菲回報,我們和被投企業保持著良好溝通,團隊也正在以更好狀態為新階段做準備。

    獅刀:能否結合您個人投資經歷,聊聊新能源、智能制造行業的變遷,這些年發生了哪些變化?

    劉慧敏:先說新能源:宏觀上講,能源的利用規模、效率、清潔及可再生程度,是衡量人類文明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隨著環境與氣候問題日益突出,綠色、清潔化是近年能源發展的主要方向。

    從蒸汽時代的煤炭,到電氣時代以來的石油天然氣,風光水核地熱能,再到這兩年最受關注的氫能,基本都印證著上面的發展歷程。

    中國是世界上碳排放總量最大的國家,二氧化碳年排放量約100億噸,占全球總排放量的四分之一。

    而同時,我國一次能源消費總量中,石化能源消費占比近85%,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然而與此同時我國石化能源供給存在結構性風險,目前70%原油,40%的天然氣都依賴進口,可以說不管從減碳大國擔當或能源安全上,我們都需要發展新能源。

    所以我們經歷了光伏的規模投入,大量的水風電站建設,而鋰電池車的浩蕩發展,更是將新能源推到了新高潮。

    獅刀:在新能源領域,您最看好哪個方向?

    劉慧敏:這兩年備受矚目的氫能是我們相對更認可的方向。

    氫元素是地球儲備最豐富的元素,氫能使用過程的產物是水,真正做到零排放,無污染,被認為是最有前景的能源,也可能是我們地球能源的終極形式。我國氫氣產能每年4000多萬噸,是世界第一產氫國,也是氫能產量增速最快的國家之一,到2030年,我國可再生能源制氫有望實現平價。

    所以,氫能在中國有長足的發展空間,我們將持續關注以氫能為主的雙碳領域。

    獅刀:除了新能源領域,潤土還看好哪個投資賽道?

    劉慧敏:我們在智能制造領域也深耕多年。潤土理解的智能制造包括兩個領域:智能專用裝備以及智能生產制造裝備,以及上述領域涉及到的材料、工藝及廣義信息科技等。

    因為中國工業起步晚,我們這些年基本還是“向老師傅學習”的過程。

    歐洲、美國、日本等國家和地區都有發達的工業體系,先進的工業科技,即使有區域變化,我國先期承載更多的還是簡單的機械制造,近年隨著我們工業體系的建立,技術、人才的聚攏,制造需求日益精密和柔性,也就從自動化、信息化向數字化、智能化方向發展了。

    而高端專用裝備存在于多個應用領域,目前我們已有部分領域裝備處于世界領先制造水平,比如高鐵,鋰電汽車,也因此我們對應的生產裝備也處于世界領先水平,比如去年特斯拉美國工廠采購的部分生產設備就是由海目星在深圳生產,直接空運到美國去的。

    獅刀:據統計,即使經濟有下滑趨勢,但是各行業領先的制造企業仍然在積極推進智能制造和數字化轉型,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未來投資中國制造業及中國創新的底層邏輯您認為是什么?

    劉慧敏:疫情確實對經濟有影響,不過,我們經濟其實是增速放緩,并未下滑,剛剛結束的二十大也再次重申了支持制造業的決心。

    而站在企業角度看,提質降本增效是一直需要關注的點,制造裝備的精密柔性智能化會給到企業強力支撐。我之前在IBM多年,IBM自身也是生產信息設備的智能制造企業,需要持續優化生產管理和提質增效。

    而當時服務的客戶有金融和制造業兩類,對于金融行業來說,信息化裝備及系統是企業的生產系統,其先進性直接與客戶體驗以及業務邊界關聯;

    而在制造業中,制造過程中信息化改進如大家熟悉ERP/CRM/MES等系統配置則可大大提高企業管理效率,我切身感受到了信息化改進對客戶管理能力以及業務效率的提升。

    這些年隨著生產裝備日益精密柔性,技術和人才加速集聚,制造業可進一步提高產品良率,減少產線人數,在提質降本增效上功不可沒。所以無論從國家和企業的角度,都在大力推動制造業發展,而現階段發展的主要方向就是智能化和數字化。

    投資中國制造業及中國創新的底層邏輯,除了上面提及的國家政策支持和企業自發動力外,還基于我們已建立起龐大的工業體系,我們有開闊的國際國內市場,我們面對著進口替代的歷史機遇;

    同時,我們已經培養出大量優秀企業管理者、工程師,日益有更多國際優秀的人才回國,相信將給中國制造業和創新科技帶來更多前沿技術、先進理念和支撐力量。

    新聞爆料

    圖片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