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能源局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上半年,全國可再生能源裝機突破13億千瓦,達到13.22億千瓦,同比增長18.2%,歷史性超過煤電,約占我國總裝機的48.8%。其中,風電裝機實現歷史性突破,達到3.89億千瓦。
風電裝機的爆發式增長,再次將風電運行維護問題擺在風電從業人員面前。國內風電產業大規模發展二十余年,隨著時間的推移,選取優質風電機組,盡量減少風機的磨損、降低風電機組的維護成本已經成為風電場正常運行的關鍵。
(圖片來自網絡)
之所以如此,主要在于運營維護成本在度電成本中的占比不容小覷。根據IRENA統計,使用壽命約為20年的陸上風電項目,運營與維護成本占其平準化電力成本(LCOE)比重大約為15%-25%,海上風電可占比20%-30%。亦有業內人員形象地對維護成本做出了陳述:“風電機組的葉片、齒輪箱、發電機和軸承等關鍵零部件,在經過多年運行后都易發生問題,一個擁有上百臺風電機組的風電場,僅更換齒輪油一項就會花費數百萬元的成本。”正所謂是運行易、維護難。
(圖片來自網絡)
眾所周知,潤滑產品是風電裝備運行的“血液”,據統計,風機故障1/3是由潤滑不良引起,通過潤滑改善,能夠預防50%的能源消耗。與其事后諸葛,不如將問題前置,破解風電機組運營和維護的難題或許已有了標準答案——選取適合風電機組工況、性價比優良的專屬潤滑油,將運維時間拉后,盡最大可能地延長風電機組的生命周期。
這筆經濟賬,風電企業即便算得明白,也需要本土潤滑油企業發力跟進。之所以強調本土企業,是因為風電配套潤滑油的本土化,既是成本上的硬需求,同時也是中國風電實現國產化的必備條件。
所幸的是,作為國內唯一、世界少數幾個掌握航天潤滑技術的公司,中國石化長城潤滑油提前洞悉了風電運營與維護中存在的成本焦慮,針對陸上和海上風電機組的運維特性,做出詳細規劃預案,用20年的時間扎實開展精研工作,破解了風電機組運維領域的一個個難題。
風力發電的工況環境十分苛刻,從北方的低溫-45°C到沙漠地區的高溫 55°C,從山區雪風到凜冽海風,從鹽水侵蝕到風沙侵蝕,無不對風機零部件及潤滑產品的性能與質量提出了嚴峻的挑戰。且風機中設計精密的變漿軸承、主軸軸承、偏航軸承及電機軸承等零部件,分別承擔不同的功能作用,但都面臨著極強的重載負荷,有的部件甚至裸露在外,因此能夠適應極端溫度且有較好持久性的潤滑脂成為了風機潤滑的首選潤滑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