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kio0y"><sup id="kio0y"></sup></ul>
  • <ul id="kio0y"></ul>
  • <ul id="kio0y"><sup id="kio0y"></sup></ul>
    <strike id="kio0y"></strike>

    【清流閑話·新能源】全球鋰電池封裝發展史

    文章來源:
    字體:
    發布時間:2023-10-12 13:10:06

    所幸松下在2008年經濟危機期間發現了產業整合機會,最終斥資46億美金對日本同行三洋電機進行了控股權收購。三洋電機自1995年研發鋁殼方形電芯后也兼具了18650圓柱電芯技術,當時位居鋰電池份額世界第一,并且方形電芯相較圓柱電芯擁有高成組效率和空間靈活性、更適合對空間利用率要求高的混動車型,這也幫助三洋成功從松下手里拿下了豐田普銳斯二代新車型。松下也憑借這項收購成為了全球最大鋰電池供應商、也重新搶回了豐田的訂單。但命運的齒輪開始轉動,這筆交易背后還藏著個更大的禮物——三洋電機正是特斯拉最初選定的鋰電池供應商。

    搭載了53kWh容量松下18650圓柱鈷酸鋰電池的Tesla Roadster一代

    美國特斯拉頂一把

    吹過的牛X都要實現

    特斯拉及其創始團隊與圓柱電池的結緣由來已久。

    2003年,特斯拉最早的創始人硅谷企業家馬丁·埃伯哈德接觸到了從通用EV-1鉛酸電動車項目團隊出來的湯姆蓋奇和他的AC Propulsion公司,當時他的第一款鉛酸原型車T-zero已經可以做到百公里加速4.9秒、但續航只有130公里。于是以埃伯哈德以15萬美金注資為交換來委托AC Propulsion進行鋰離子電池版本車型的開發并開放給他技術授權。開發重點是研究如何使用標準的現成18650圓柱鋰電池,做過電子閱讀器創業的埃伯哈德當時已經體會到18650是當時條件下品質最好、價格最便宜的電池,但難點是做到純電長續航需要在電池組中使用成千上萬個這樣的小圓柱電池,電池容量相當于之前日產、豐田純電車型的一倍以上。

    馬丁·埃伯哈德做完調研工作后,于2003年7月成立了特斯拉公司。同年9月AC Propulsion在委托下完成了T-zero鋰電版原型車的開發,搭載了數千塊筆記本電腦上的18650電池,性能上百公里加速達到了3.6秒、同時續航大幅增加到了480公里,驗證了大量小圓柱電池用于長續航純電車的可行性。

    硅谷早期明星電動車T-zero,最早驗證了數千塊18650電池用于長續航純電車的可行性

    隨后就是大家都知道的,特斯拉公司在2004年3月經AC Propulsion介紹、獲得了馬斯克640萬美金的注資,馬斯克也拉入了他投資的另一家計劃用鋰離子電池制造電動車的創始人JB.施特勞貝爾加入特斯拉作為聯創與CTO。值得一提的是電池專家施特勞貝爾從大學期間就在嘗試打造電動車、也同樣對大量串聯上萬塊鋰電池裝車有著構想,情投意合的特斯拉創始團隊就此組建起來。

    熱點會展

    新聞爆料

    圖片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