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kio0y"><sup id="kio0y"></sup></ul>
  • <ul id="kio0y"></ul>
  • <ul id="kio0y"><sup id="kio0y"></sup></ul>
    <strike id="kio0y"></strike>

    油氣生產現場管理變革的新突破

    文章來源:
    字體:
    發布時間:2020-08-31 17:58:24

     “今年的檢修,全作業區僅用4天就完成了往年至少需要10天才能完成的工作量,創造了全廠和全油田的最快紀錄。”8月25日,長慶油田采氣二廠作業七區經理張昆告訴記者。縮短的6天檢修時間,相當于多生產了400多萬立方米天然氣。

      10天的檢修工作量,僅用4天就完成,如此高效,怎么做到的?作業七區是長慶油田推行勞動生產組織架構改革的一個試點單位,在生產組織管理上,將過去獨立運行的管理單位——采氣作業區和天然氣處理廠,整合為一體,僅設“兩室一中心”,即綜合管理室、生產技術室和生產調度中心,只有員工119名。

      采氣二廠人事科的陳城給記者算了這樣一筆賬,按照常規的機構設置和人員編制,要管理運行482口氣井、5座集氣站、1座15億立方米的處理廠,需要設2個作業區和1個處理廠共3個單位,至少要配240名管理和操作員工,F在推行一體化運行、扁平化管理,作業七區人均管理氣井由過去的2.2口提升到現在的5.2口。

      “一崗多能、一人多技”的大工種復合崗的施行,不僅保障了“作業區+處理廠”一體化運行管理模式的推行,還大大化解了一線的缺員問題。目前,作業七區的員工,基本都能身兼兩個以上的崗位。

      在長慶油田,采氣廠的視頻監控崗實行的是“四班三倒”,每個崗月均要上7.5次夜班。作業七區推行大工種復合崗后,實行全員輪流上夜班,員工每崗月均僅需上2.5次夜班,一年也就30次夜崗。上夜班的次數下降了2/3,員工的勞動強度下降了,體力、精力得到保障,夜班崗質量也明顯提升。

      在油田數字化建設的基礎上,長慶油田自2018年以來,大力推進“智能油氣田”建設。借著“東風”,采氣二廠先后對分布在榆林、子洲、神木三大氣田的30座集氣站、2215口天然氣生產井,進行了智能化技術改造。目前,所有井站都實現了遠程智能管控、電子巡檢、無人值守,讓數據多干活,讓采氣工少跑路,不僅使員工的勞動強度大幅降低,還讓生產組織和勞動效率實現了質的飛躍,單井、集氣站和處理廠實現一體化運行管理。

      “智能氣田”建設,讓單井、集氣站和處理廠實現了一體化的運行管理,為油氣生產一線推行勞動生產組織架構的變革,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操作員工張軍剛對記者說:“在中控室,我鼠標一點,40公里外的采氣樹自動開關,處理廠的流程操控瞬間完成,確實省心省力。”

      2017年以來,連續3年天然氣年產量增幅居長慶油田各采氣廠之首的采氣二廠,今年的產氣量預計將超過75億立方米,但全廠的用工量與3年前相比,不升反降,不僅勞動生產率大幅提升,較好地化解了快速上產與用工緊缺的矛盾,還實現了提質增效。(記者 劉泓波 殷林峰 通訊員 文建偉)

    熱點會展

    新聞爆料

    圖片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