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際能源署(IEA)與歐洲專利局(EPO)聯合發布《實現清潔能源未來的氫能專利分析》報告指出,應擴大氫能這一清潔能源載體的規模來實現能源轉型,這需要在氫能價值鏈進行廣泛的技術改進和創新,并創造新的市場。
中國氫能資源豐富,氫能應用市場潛力巨大,在建筑、交通、工業、能源等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場景。中氫源安(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依托安全有機液儲運氫技術,廣泛利用氫能資源,加速氫能產業多元布局,推動我國氫能產業鏈上中下游協同發展,助力氫能市場蓬勃發展。
從國際氫能專利數據看氫能產業
基于2001-2020年的國際專利族數據,IEA專利分析報告系統分析了全球氫能供應、存儲、分配、轉化和終端應用全鏈條技術的發展趨勢。
整體來看,東亞將成為世界氫能發展引擎,其中,國內巨大的市場存量待開發。隨著中國氫能專利的進一步發展,國內氫能市場正處在爆發前夜。其中,儲運技術作為氫能產業鏈關鍵一環,解決氫能儲運難題將極大地推動氫能落地應用,有效助推氫能市場發展。
2011-2020年世界主要國家/地區氫能價值鏈主要環節國際專利申請量全球占比和相對技術優勢(單位:%)
在之前,氫能制造技術主要集中于化石燃料的氫能制備,但專利報告顯示目前氫能制備向低排放替代技術的重大轉變,電解槽技術愈發成熟。中國目前在專利方面雖然占比較低,但在制造能力方面投入了巨量資金,氫能產能全球第一。
氫能制造技術百花齊放,逐漸向低碳方向靠攏。在世界能源利用、低碳時代到來的背景下,氫能產業鏈其他環節同樣需重點考慮低碳技術的發展。
2011-2020年不同制氫技術的國際專利技術來源國分布(單位:%)
2001-2020年,氫基氨/甲醇技術的國際專利數量也有所增加,市場開始關注氫基燃料技術,其創新主要由歐洲從事化石燃料制氫和加工的公司推動。過去十年氫能長距離運輸技術專利申請迅速增加,液態有機氫載體(LOHC)專利復合年均增長率為12.5%,氨裂解專利增長率為7.8%。
加強技術創新基因 推動氫能產業鏈協同發展
氫能產業未來將與可再生能源及其他低碳技術融合,在建筑、交通、工業等領域多元化發展。由專利分析報告可見,氫能產業大規模發展與氫能儲運技術的突破有著直接性的關聯。由于當前氫能源的特殊性以及行業技術的制約,且疊加“氫”元素密度大、運輸損失高等特質,使得氫能運輸形成氫能產業鏈中單獨的一環。
交通運輸行業氫能國際專利的強勁增長主要由燃料電池汽車技術創新推動,但氫燃料電池難以承擔大規模長途運輸的重任,同時也無法滿足其他工業領域氫能應用。這一點,同樣需要氫能儲運技術的不斷革新。
針對氫能儲運的安全高效的技術和經濟性成本的瓶頸制約,中氫源安與華東理工大學合作,聯合創建“華理中氫源安有機液儲放氫技術創新轉移中心”,使有機液儲運氫技術上了一個新臺階。中氫源安重點突破了儲放氫工藝及工程化的關鍵技術性難題,研發了全新的常溫、常壓有機液儲運氫技術。目前已申請10余項國家專利,研發人員占比超過60%。
安全有機液儲運氫技術有效解決了氫儲存密度大、長時間儲存、長距離運氫、安全高效、大規模應用的難題,還將氫能以有機液的形式高安全、低成本、大規模的運輸至能源需求較大的經濟發達地區,不僅降低了經濟發達地區的碳排放,還能使可再生能源豐富地區真正實現能源外銷,創造經濟產值,意義重大。
在應用環節,中氫源安安全有機液儲運氫技術同樣克服了儲運端至應用端的技術難題,將含氫有機液可實現安全、高效地脫放氫操作,且有機液可循環利用,極大降低氫能成本,實現市場化運營。
目前,公司與北京熱力集團合作,在國內開展首個基于安全有機液儲氫技術的氫能供熱示范項目。通過供熱領域示范,不僅能夠驗證氫能供熱的可靠性、安全性和經濟性,還將進一步研究氫能熱管理和儲放氫設備小型化等相關技術,為該技術一年后在車輛、船舶等交通領域的應用奠定基礎。全國建筑供熱面積約為123億平方米,僅北京市就有11億平方米,利用氫能實現供熱行業碳中和,可達萬億產值。
氫能產業涉及制、儲、加、運、用等多個環節。中氫源安聚焦安全有機液儲運氫技術,拓展應用于建筑、交通、工業等領域系列儲能產品、設備及一體化解決方案的研究及應用,致力于推動氫能產業鏈協同發展,形成全新生態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