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kio0y"><sup id="kio0y"></sup></ul>
  • <ul id="kio0y"></ul>
  • <ul id="kio0y"><sup id="kio0y"></sup></ul>
    <strike id="kio0y"></strike>

    民營油站,油品質量那些事

    文章來源:
    字體:
    發布時間:2021-04-22

       “這是我一輩子掙下的家業,希望能留給后輩兒。”老張50多歲了,干加油站30年,縣里頭有兩座站。老張一輩子兢兢業業經營油站,最不甘心的是還有車主時不時地問,“咱這兒油品質量怎么樣,有保障嗎?”

    像這樣的質疑,散落在全國各地的6萬座民營油站,可能都遇到過。

    我國加油站主要分為國企、民企和外企三大類。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的數據,截至2019年,我國加油站的數量為106556座,其中,“三桶油”約占全國數量的55%,民企占43%,外企約占2%。但從銷量角度看,民營油站所占份額與其體量極不匹配。

    對民營油站油品質量的擔心,導致民營油站數量與銷售份額嚴重倒掛。國內70%以上的私家車主只認可中石化、中石油等央企國企品牌,對民營加油站油品質量心存疑慮。

    實際上,這是典型的刻板印象。在完善且嚴厲的監管之下,民營油站的油品質量跟兩桶油是一樣的,均符合國家標準。而且,在可能影響油品質量的生產、流通環節,民營油站與兩桶油已實現交叉,甚至難分彼此。

    圖片1.jpg

    生產環節:地煉早已不是曾經的地煉,甚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消費者對民營油站油品的質疑主要源于對地煉的質疑,大多數民營油站從地煉進油。地煉是“地方煉油廠”的簡稱,主要是與中石油、中石化、延長石油等國企煉廠區分。

    改革開放初期,國有石油石化產品產能嚴重不足,價格高企,民營煉廠借機快速崛起。地煉在很大程度上破解了國有煉化企業產能不足的困境,對穩定供需和抑制市場價格,對沖瘋狂走私油品發揮了重要作用。

    與其他產業一樣,地煉的發展也經歷過野蠻生長,魚龍混雜的一段時期。但隨著監管政策的日益嚴格和完善,尤其自2018年以來,國家出臺一系列嚴格的環保法規條例及標準,打響了治氣、治水、治固三大保衛戰;加快汽、柴油質量標準升級步伐;開展煉油領域嚴重違法違規和失信行為專項治理工作;規范成品油消費稅征收政策等。我國地煉產業已經歷經多輪大浪淘沙,進入規范化發展的全新階段,經營水平大幅提升。

    新聞爆料

    圖片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