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賀冬仙看來,智慧農業不是簡單的農業轉型升級的問題,也不僅僅是天、地、空等農業大數據的技術應用問題,而是聚焦市場需求與消費升級,通過農業全產業鏈的智慧化賦能,實現生產效率、資源效率、勞動效率的大幅度提升。
把農民從繁重的體力勞動和依賴經驗的專家管理中解放出來,依賴標準化工藝和全程機械化的流程管理實現農產品的工業化生產,將農產品直接轉化為商品或食品,成為未來社會實現清潔生產與清潔消費的技術支撐,才是智慧農業的核心要義所在。
賀冬仙分析指出,我國的智慧農業的技術應用或產業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盡管我國的人工智能技術已經差不多可與國際媲美,但智慧農業的技術應用還無法達到目前發達國家如荷蘭、德國的產業化程度。
個中原因,主要是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我國地理條件、氣候條件、土壤環境及飲食習慣的復雜性,制約了設施農業的規模化發展。其次,是我國智慧農業相對日本、荷蘭等現代農業發達國,起步較晚,在系統技術層面尚存在不小差距。
“荷蘭的大型玻璃溫室種植大番茄的單產水平已經到95kg/㎡以上,我國即使是全部進口荷蘭溫室裝備到荷蘭種植專家指導的溫室,番茄單產水平也不超過50kg/㎡。德國的智慧農業裝備,不僅實現了大田作物的全程機械化的耕種播收,即使是葡萄、草莓、蔬菜等園藝作物,也能實現全程機械化。反觀我國,智能農業裝備在大田糧食作物領域的應用還是很值得稱贊的,但在蔬菜、水果、中藥材領域的全程機械化還不盡人意,尤其是丘陵山地的農業機械化,短板和瓶頸更加顯見。”
“盡管智慧農業的發展前景人人看好,政府研發投入與資本熱度都很高,但是截至目前,智慧農業項目依然很難見到能夠實現真正盈利的案例。一個所謂的智慧農場,如果生產效率不能超越農民個體作業,工業化和智慧化便無從談起。”
在賀冬仙看來,正視人工智能技術在現代農業應用方面的不足,提升智慧農業的投入產出比,是現階段我國智慧農業全產業鏈從業者必須迎接的共同挑戰。而在應對農業智慧化轉型挑戰的過程中,生物光照是必須搶占的技術高地。同時,基于中國光電企業在生物光照領域的既有優勢,生物光照有望推動中國智慧農業實現對全球農業發達國的彎道超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