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是萬物復蘇的季節,也是植樹添綠正當時的季節,2023年3月12日是全國第45個植樹節。今天我們坐下來,好好談一談,關于希望和未來。
電影《流浪地球》中,太陽還好好的發光發熱,東升西落,歲月靜好,為什么人類偏要搬家,為此不惜把地球表面搞成零下80度的人間煉獄,花費巨量資源建造上萬座行星發動機,全部人都去住憋屈的地下城呢?
因為太陽氦閃就在前方。
如果影片中的人類什么都不做,當數百年后氦閃爆發那一刻,地球將在太陽內部運行,全球變成一片火海,實現真正的“人類共熔”。所以,地球踏上了2500年持續上百代人的“流浪之旅”,奔向4光年外的新家園。
現實中的人們不需要面對太陽氦閃這樣的威脅,但同樣有一個問題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那就是碳排放。
以石油、煤炭和天然氣為代表的化石能源,是現代工業的基礎,它們都是由古代生物的遺骸經歷一系列復雜變化形成。這些深藏地殼深處、花費成千上萬年完成轉化的富碳資源,在過去不到一百年的時間,被人類挖出、提煉、轉化、焚燒……驅動人類文明走向物資繁盛,也成為二氧化碳的主要來源。
2015年12月12日《巴黎協定》約定,各國的長期目標是將全球平均氣溫,較前工業化時期上升幅度控制在2℃以內,并盡力將其限制在1.5℃以內。以其目標上限2℃計算,全球碳排放允許的總量為1萬億噸。這是人類第一次清晰界定了環境承受的極限邊界。
據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CPP)測算,自19世紀工業革命以來,全球碳累計排放已超過6000億噸,超過該預算總額的60%。根據當前的排放速度估算,若不采取強力干涉措施,全球碳預算總額將在2045年耗盡。
過量的二氧化碳將引發溫室效應,導致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低海拔沿海城市將被淹沒;生態系統中大概有15-40%的物種可能會在全球氣溫升高2℃后面臨滅絕。
因此,碳中和概念應運而生。
2021年,《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羅馬峰會宣言》指出,希望能在2030年前,通過全球的努力種1萬億棵樹,達到遏制土地退化和增加碳匯的目的,以此應對氣候變化。
森林作為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就是陸地上最大的“固碳倉庫”。這是設置植樹節的初衷,也是人類的努力方向之一。研究顯示1.2萬億棵樹在變成成熟森林之前(約30-40年)可吸收2050億噸二氧化碳,每年約吸收50到70億噸,但單2022年人類碳排放就高達368億噸。
所以,應對碳排放增加、全球變暖,首先應該大規模減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和減少森林砍伐。實現雙碳目標,不能只依靠種樹,更重要的是改變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
氫氣燃燒絕對清潔,單憑此點就足以讓它進入人類能源擂臺的總決賽,而且它易獲得、來源廣泛、應用場景廣、發展潛力大,是替換當前化石能源、減少碳排放的絕佳之選。
氫能在建筑、交通、工業等多領域多場景均可以應用,最大限度實現減排效果。在供熱領域,當前我國城鎮供熱能源結構多以煤炭、天然氣等化石能源為主。建筑采暖碳排放是建筑碳排放的一個主要部分,據《中國建筑能耗研究報告(2019年)》,北方采暖碳排放占全國建筑碳排放總量的23%,北方地區大多采用鍋爐供暖。
如果供熱采用氫能實現供熱領域低碳轉型,會是怎樣的美好圖景?
近日,基于中氫源安安全有機液儲運氫技術的首個純氫供暖示范項目,已在北京市石景山區全面落地,為我國供暖提供了節能減排的新選項,且經濟高效,安全性高。
中氫源安安全有機液儲運氫技術,能夠廣泛利用可再生資源,結合自主開發的儲氫設備,將氫能從氣態能源轉變為液態能源,并可實現多種方式運輸,從根本上解決了氫的;穼傩,具有極其廣泛的應用場景。
該技術所選用的有機液是目前儲運氫行業中唯一非;凡牧,具有不易燃、不易爆、不易揮發、無毒等特性,閃點、熔點、沸點都具有相對較高的安全性,可在常溫常壓下儲運。同時,有機液在儲運、放氫過程中損耗極低,可循環使用,大幅降低了能源成本。
在解決氫能產業鏈儲運、利用等某些技術難題后,我們回過頭來看一看氫能供熱的美好圖景。
基于中氫源安安全有機液儲運氫技術的氫能供熱系統,具有安全、高效、綠色、可循環的特征。智能儲液箱輸入的含氫有機液,經過放氫反應器,為氫能供熱裝置輸出氫能,并回收可循環利用的安全有機液。這項技術創新,可以真正實現“氫進萬家”,守護萬家燈火!
經驗證,石景山氫能供熱項目以5000平方米的供暖季核算,氫能供熱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約90噸。全國建筑供熱面積約為138億平方米,僅北京市就有11億平方米。以某地1.1億平方米供熱面積為例,與LNG供熱相比,氫能供熱可實現二氧化碳減排量達198萬噸,相當于每年種植1.1億棵樹。如若推廣至全國,相當于每年種植138億棵樹!
每一點改變看似微小,但千百億人同心同德,可搬山填海。植樹節種下的每棵樹,不僅是讓風景更宜人,還讓環境更優美。讓我們從這個植樹節開始,種下一棵樹,讓氫能源利用技術上一個新臺階,開始人類生態文明轉型的偉大征程。
中氫源安,用科技守衛我們的綠色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