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kio0y"><sup id="kio0y"></sup></ul>
  • <ul id="kio0y"></ul>
  • <ul id="kio0y"><sup id="kio0y"></sup></ul>
    <strike id="kio0y"></strike>

    “綠氫”向未來,全國人大代表廖增太建議完善氫能產業政策

    文章來源:
    字體:
    發布時間:2023-03-10

    實現“雙碳”目標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展現負責任大國形象的重大戰略舉措。今年兩會期間,“綠色低碳”話題討論熱烈,不少代表委員圍繞清潔能源建言獻策,助力實現“雙碳”目標。

    其中,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萬華化學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廖增太就“健全電解水制氫產業政策”提出了相關建議。

    “雙碳”先行,“氫”向未來

    氫能源被譽為一種綠色、高效的二次能源,具有清潔低碳屬性和跨界應用潛力,是用能終端實現綠色低碳發展的重要載體,也是實現能源轉型升級的重要助力。按照目前各國制定的氫能發展政策,到2030年全球氫氣需求有望持續上漲,并突破1.3億噸。

    隨著氫能源產業的高速發展,在“雙碳”目標下,氫能產業面臨發展機遇的同時,也為行業提出了“綠色制氫”的挑戰,而電解水制氫是現階段工業化應用制氫技術中,最接近零碳排放的。

    據《中國電解水制氫市場現狀深度調研與投資趨勢預測報告(2023-2029年)》顯示,我國煤制氫規模占我國制氫總量的40%,工業副產氫占32%,而電解水制氫僅占制氫總量的4%,電解水制氫產業未來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在廖增太看來,電解水制氫具有設備簡單、工藝流程穩定等優點。“其中堿性電解水技術最為成熟,已進入商業化運行階段。隨著綠電成本的持續降低,疊加電解水制氫設備的大型化與規模化,綠氫將有可能實現化石能源制氫的平價替代,具備大規模應用推廣的條件。”

    “綠電”制“綠氫”,氫能產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現階段風電、光伏發電上網電量占電網總電量的比例限制在15%,余電必須就地消納。作為清潔高效的儲能方式,綠電制氫是必由之路。”廖增太認為,“綠電”和“綠氫”是互利共贏的,“發展綠氫產業既能充分利用風光資源,解決棄風、棄光的問題,又能滿足化工行業對綠氫的大量需求,解決煤制氫、天然氣制氫等高碳排的問題。”

    電解制氫及下游合成氨、合成甲醇均屬于化工過程,需要連續穩定的電力供應和氫氣輸送。然而,風電、光伏發電存在間歇性的特點,會導致化工生產危險性增加、成本提升。因此,綠電供應的間歇性和氫氣需求的連續性之間的矛盾成為了制約綠氫發展的主要問題。

    對此,廖增太建議國家出臺針對綠氫發展的電力支持政策,以電網作為補充和調節,實現綠電制氫的連續化,同時為了滿足綠氫連續化供應的經濟性需要。他提出:“綠電年發電規模大于或等于制氫年電力需求,在項目運行過程中,當風電、光伏發電量高于制氫所需電量時,超出部分的電量上網“儲存”,當發電量低于制氫所需電量時,不足部分由電網“儲存”電量補充,電網公司收取相對合理的服務費。”

    此外,廖增太還建議:“為推動綠氫產業的長遠發展,建議合理有序推進化工行業納入全國碳交易市場,發揮碳排放配額作為減碳調控工具的作用。”

    新聞爆料

    圖片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