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kio0y"><sup id="kio0y"></sup></ul>
  • <ul id="kio0y"></ul>
  • <ul id="kio0y"><sup id="kio0y"></sup></ul>
    <strike id="kio0y"></strike>

    可再生能源發電補貼退坡,基于區塊鏈技術的I-REC國際綠證助力新能源企業碳資產變現

    文章來源:
    字體:
    發布時間:2022-07-18

            自2006年出臺對可再生能源發電的補貼政策以來,經過持續政策扶持,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產業從無到有并逐步壯大。截至2021年底,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達到10.63億千瓦,其中風電裝機3.28億千瓦、光伏發電裝機3.06億千瓦、生物質發電裝機3798萬千瓦。2021年,全國可再生能源發電量達2.48萬億千瓦時。

     

            近日,為了可再生能源產業的長遠發展,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等9部門聯合印發《“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提出“高質量躍升發展”的最新要求。《規劃》指出可再生能源要市場化發展,由補貼支撐. 發展轉為平價發展,由政策驅動發展轉為市場驅動發展。目前看來,逐步擺脫補貼這根“拐杖”的支撐,已是大勢所趨,比如《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2021年新能源上網電價政策有關事項的通知》明確2021年起對新備案集中式光伏電站、工商業分布式光伏項目和新核準陸上風電項目,中央財政不再補貼。

     

           隨著國家可再生能源補貼政策支持力度持續減弱,新能源發電陸續邁入平價甚至低價時代,但對新能源企業來說,卻進入一個比較艱難的階段。可再生能源項目的盈虧對電價敏感系數高,調價政策對一些處于盈虧邊緣的可再生能源項目影響較大。以一個5萬千瓦裝機的風電場為例,如果該風電場平均利用小時數為2000小時,則其年發電量為1億千瓦時。假定全國風電上網電價每千瓦時下調5分,那么該風場因電價政策變化而損失的收益為500萬元。可再生能源補貼退坡機制實施后,一個小風電場減少的收益就超過百萬,何況那些裝機容量動輒上百萬的大企業集團其總體損失可想而知。

     

            對新能源發電企業而言,為了緩解盈利壓力短期內可快速帶來現金流的就是進行國際可再生能源證書(I-REC)的申請及掛牌交易,將綠色發電數據核證為全球范圍內可交易的碳資產。I-REC綠電溯源體系是世界范圍內被廣泛接受的標準,證書被碳披露項目和氣候組織接受和認可,可在全球范圍內進行交易,因此也被世界知名大企業購買用于抵消自身的非綠電消耗排放,但目前I-REC國際綠證為傳統的人工核證方式,其申請時效性、碳資產顆粒度乃至證書真假難辨等多方面都受到極大的挑戰。

     

           “作為低碳技術領域的踐行者,祺鯤科技以區塊鏈技術為依托的創新模式,對新能源項目的綠電數據進行數字化、標準化、自動化的技術核證后可批量化報送I-REC國際綠證,提高效率的同時又縮短申請時間。”祺鯤科技業務副總裁王佳宜表示。以華東某生物質熱電廠為例,通過祺鯤科技的區塊鏈技術完成2022年上半年綠色發電數據的上鏈及自動核證,并報送I-REC生成了5萬張國際綠證后,在香港的數字化碳資產OTC平臺掛牌并與歐洲某國際能源公司完成交割。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于傳統的人工核證模式核算發電量是根據與當地電網結算的憑證、發票等紙質單據來判斷,基于區塊鏈技術的I-REC證書每張都可以溯源驗證查詢,看到相關的綠色電力設備基礎信息、運營數據、對應簽發周期內的發電量數據等,通過增加信息透明度,確保數據客觀性,使 I-REC交易過程中的標準性、公平性、真實性、唯一性得到保障,有效避免數據造假和綠證權益重復計算的問題。據悉,目前已有多家可再生能源發電企業,如風電場、水電、生物質等發電項目通過祺鯤科技的創新模式正源源不斷自動化、批量化產生國際綠證。

    新聞爆料

    圖片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