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20日,《企業碳標簽評價通則》(T/DZJN 75—2022)正式發布。本標準由中國電子節能技術協會低碳經濟專業委員會牽頭編制,經中國電子節能技術協會發布。
我國政府高度重視低碳產業發展,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2018年發布的《全球升溫1.5℃特別報告》強調,必須將全球變暖控制在1.5℃以內,方可避免氣候變化造成的嚴重影響。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中國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 也是中國對國際社會的莊嚴承諾
本標準是國內第一個以企業性質為主導的碳標簽評價團體標準,從低碳管理制度建設、設備及節能以及低碳技術應用及創新等方面有著清晰明確的評估原則。可以作為響應我國碳達峰、碳中和行動的一個有利基礎。
中國電子節能技術協會低碳經濟專業委員會負責人表示,通過參與企業碳標簽評價,企業可以實現高水平標準引領,為業務發展明確低碳可執行戰略,幫助企業建立完備的循環迭代全過程。碳作為未來市場經濟活動中不可或缺的關鍵因素,低碳理念也將融合進企業全產業鏈和產品生命周期之中。力求適應未來綠色低碳發展要求,走在行業前列,獲得未來市場競爭的“制高點”,形成新的競爭優勢。
《標準》涉及多條評價依據,有著對企業產品生命周期嚴格的監察體系,對于碳足跡、碳排放、產品工藝、技術設備、人才制度等方面制定完備。如企業內部有節能減排制度和相關低碳人才培訓。
為實現我國低碳節能建設目標,做好基本文件規范,在現行管理體制下,建立指導企業實現碳中和的依據架構,特制定本文件。企業碳標簽評價通則的制定,是企業實施節能減排和實現碳中和的重要依據,對我國企業的低碳建設具有指導意義。
在標準編制過程中,中國電子節能技術協會低碳經濟專業委員會、中國船級社質量認證公司、內蒙古蒙牛乳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廣州檢驗檢測認證集團有限公司、譜尼測試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聯合智業認證有限公司、廣東萬和新電氣股份有限公司、山東亞華低碳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浙江萬邦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國發宏研(低碳)北京科技中心參與起草。
中國綠色低碳經濟有了新起勢。雙碳將重塑全方位的企業行業業務,重點是如何能夠構建企業新型能力。2020年中國國際低碳科技博覽會暨首屆碳標簽節開幕儀式上,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李高對碳標簽有更長遠的見解,它能提升產品生產企業的社會責任,也能有助于消費者的低碳意識,最重要的是,有利于更廣泛的社會力量去踐行低碳行為的社會實踐。
企業碳標簽是我國踐行低碳發展、實現企業碳中和最終目標的重要輔助手段,為企業能源、供應鏈、管理體系的轉型升級提供參考依據。企業對于碳排有了界限規則,促使企業積極構筑碳排清單邊界以及相關數據核算平臺。便于識別區分產品中碳排的直接排放、能源間接排放和其他間接排放。同時幫助企業結合自身發展目標和碳排現狀,確立碳排放碳中和目標。
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費維揚在2020碳標簽年會暨頒授典禮針對低碳形勢這一方面表示,碳標簽的出現可以敦促企業加快技術轉型,實現生產過程中節能減排的目標,肩負社會責任感,推廣綠色低碳生活理念。
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副司長蔣兆理在同一典禮上表示,碳標簽的存在是必要的,它能在產品競爭力和對外貿易能力上有效彌補傳統方式所帶來的缺陷,為實現低碳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企業產品的生命周期與企業碳排放管理息息相關,各個方面都影響著綠色發展的執行成本。《標準》的發布也將促使公司改變其供應鏈運作的相關結構方式,減少供應鏈的碳足跡也將成為企業一項不能規避的業務。
我國處于發展中國家前列,進出口商品在世界自由流通的貿易網中涵蓋較廣,業務空間涉及的各個企業有較高需求。區位空間地廣人多,消費者對于低碳產品有了一定需求,對于低碳產品會有多元的看法和價值認同。只有在消費者與企業之間建立完備的數據信息平臺,才能促進經濟維穩的可持續發展。
低碳導向是大趨勢所在,做標準的正面作用對于企業未來的優勢是有利無害的。《企業碳標簽評價通則》的發布,對于整個發展趨勢是處于一個持續向好的狀態。企業除了自評之外有了第三方參與碳標簽的核證,對于企業產品的推廣是有利的,面向的消費群體也將是更廣泛的。從積極的方面去推廣,在新時代的關鍵階段積極響應“十四五”國家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目標。
推進多元科創低碳技術應用。低碳技術的引進也是創新評級的指標之一,國家鼓勵自主研發低碳技術的同時也在積極地進行相關技術創新的實踐研究。推進科創低碳技術的應用也是在助力中國碳標簽體系的建設。清華大學教授韋志洪認為,做碳標簽,各行各業也都在做。面對全國的一個形勢,是希望盡早確立標準的。碳標簽的具體實質內容,是給各個企業的產品及過程進行一些低碳的評價。而《標準》在監測和管理方面能夠具體量化,通過標準的方法具體實施,具備了流程清晰透明的可實施性。也能夠吸引更多的企業參與其中。
中國的綠色低碳經濟產業發展之路,是路漫漫其修遠。碳標簽的企業評價通則的發布是堅實的第一步,隨著需求的增加,也會有不斷深化的綠色產業改革,加快形成為人民謀福祉的綠色低碳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