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yle002/newimg/main_ad1.jpg)
加利佛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 教授楊陽培養的很多學生都已回國創業,孫于超創辦的曜能科技,去年拿到高瓴資本的投資,因被某網站以高瓴進軍采礦業為題進行報道,還引發二級市場爆炒了一輪采礦業。
他是范斌清華大學的師弟,和范斌一樣,相信以自己的智慧、技術和力量可以創造一個更完善的綠色新世界,而企業只不過是達成這個目標的手段。
隨著鈣鈦礦技術魅力的顯現,巨頭紛紛跨界布局,2021年鈣鈦礦光伏領域至少吸引了85億元投資,今年5月,范斌也因騰訊數億元的B輪投資,再度成為鈣鈦礦圈的紅人,自此,他身后實力強大的股東隊伍已計有協鑫、寧德時代、凱輝、騰訊……
作為國內最早蹚入鈣鈦礦之河的創業者,在一個從無到有的領域里翻騰,范斌和他的團隊曾經捱過艱難歲月,并面臨多個復雜問題。
他們在40 cm × 60 cm組件上摸索6年,才把整個工藝基本上固定下來,作為大尺寸鈣鈦礦組件記錄的保持者,騰訊的這一輪融資主要用于協鑫光電1 m × 2 m大尺寸鈣鈦礦組件100 MW產線的研發,量產效率目標為18%,1到2年內逐步達到20% ~ 22%。
大尺寸鈣鈦礦電池是個系統工程,需解決大面積鍍膜、大面積激光劃線、封裝等問題,也要重新設計和制造對應設備、篩選和開發材料并不斷測試,這是時間和路徑上都無法跳過的技術壁壘,離鈣鈦礦的真正爆發,尚需四至五年的時間。
盡管設備、工藝、供應鏈是個復雜工程,但因為接近面板行業,中國的鈣鈦礦研究者和創業者們擁有既有產業鏈的有力支撐。事實上,正是因為供應鏈的缺失,瑞士、英國、美國的科學家雖然在實驗室不斷有新的突破,但在產業化方面,卻已經身落中國之后。
過去多年間,很多材料和技術的發現曾有意無意地引爆過流行,但它們中間,幾乎很少見到從根本上顛覆生活乃至認知的新方向。
現在,無論科學界還是企業界,一個基礎判斷正在逐漸形成共識,當真正的技術迭代要發生時,沒有辦法、也沒有力量阻止潮水的流向,而鈣鈦礦對晶硅的替代,即將逐步發生。✪